梨花县的春日来得轻悄,满山遍野的梨花一夜之间全开了,雪白的花瓣随风飘落,像是下了一场温柔的雪。
贾宝玉站在酒窖门口,掀开一坛新酿的梨花酒,清冽的酒香扑鼻而来,他舀了一勺尝了尝,满意地点点头:"今年的酒比去年的更醇。"
林黛玉抱着梨棠走过来,笑着问:"可还是老样子,卖不出好价钱?"
宝玉叹了口气:"是啊,那些商人知道咱们这儿偏僻,故意压价,一坛酒只肯给五十文,连本钱都赚不回来。"
黛玉轻轻拍着怀里的女儿,思索道:"若是咱们自己拉出去卖呢?"
"那更亏。"宝玉摇头,"路上车马费、人力费,再加上损耗,还不如低价卖给他们。"
正说着,景山从县衙外大步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叠账册,见二人站在酒窖前,便笑道:"怎么,今年又为卖酒发愁?"
宝玉苦笑:"可不是?年年如此。"
景山走近,接过酒勺尝了一口,眉梢一挑:"好酒!这样的酒,在京城少说也得卖一两银子一坛。"
"可咱们运不出去啊。"宝玉摊手。
景山却笑了:"谁说运不出去?"
三日后,县衙正堂内,景山铺开一张舆图,指尖在上面划了一道线:"咱们若是只卖酒,确实亏本,可若是连带着卖些别的呢?"
宝玉和黛玉对视一眼,疑惑道:"别的?"
景山点头:"梨花酒、梨花饼、梨花糖,甚至晒干的梨花茶,都可以一并卖。"
黛玉眼睛一亮:"这倒是个法子!咱们县里梨花多,做这些也不费事。"
景山继续道:"不仅如此,咱们还可以让商队回来时,沿途采买些别处的特产,带回县里卖,一来一回,两趟都能赚钱。"
宝玉听得心动,却又犹豫:"可商队护卫怎么办?路上若遇山匪……"
景山唇角微扬:"县里不是有许多青壮年闲散着吗?咱们雇他们做护卫,既能赚钱,又能保一方平安。"
黛玉轻笑:"这倒是一举两得。"
半月后,一支由县里二十名青壮年组成的商队整装待发。十辆马车装满了梨花酒、梨花饼和梨花糖,车辕上插着"梨花县"的旗子,在晨光中格外醒目。
贾惠兴奋地绕着马车跑来跑去,仰头问景山:"景叔叔,我也能去吗?"
景山揉了揉他的脑袋:"等你再大些。"
贾惠瘪了瘪嘴,又跑去找正在检查货物的宝玉:"爹爹,我能吃一块梨花糖吗?"
宝玉笑着从车上拿了一块给他:"只能吃一块,剩下的要卖钱的。"
贾惠塞进嘴里,甜得眯起眼睛:"真好吃!一定能卖好多钱!"
黛玉抱着梨棠走过来,将一个小包袱递给领队的年轻人:"这里有些干粮和药,路上小心。"
那年轻人憨厚一笑:"夫人放心,有景大人教的拳脚功夫,咱们不怕!"
商队出发那日,全县的百姓都来送行。看着马车渐行渐远,宝玉心里既期待又忐忑:"景兄,你说……能成吗?"
景山负手而立,目光悠远:"放心,会成的。"
一个月后,商队回来了。
不仅带回了卖酒的钱,还拉回了满满几车江南的丝绸、闽地的茶叶,甚至还有些西域的香料。
领队的年轻人兴奋地汇报:"大人,咱们的酒在府城卖得可好了!那些大户人家一买就是十几坛,说咱们的酒比京城的还香!"
宝玉大喜,连忙翻看账册,发现这一趟竟赚了足足三百两银子,比往年翻了十倍不止!
黛玉看着满车的货物,笑着对景山道:"景大人果然妙计。"
景山却摇头:"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功劳。"
当晚,县衙摆了庆功宴,全县百姓欢聚一堂。酒过三巡,有人提议:"咱们不如年年都这么干吧!"
众人纷纷附和。宝玉举杯笑道:"好!往后咱们梨花县,不仅要卖酒,还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咱们的梨花酿!"
月光下,欢笑声回荡在山谷里,连满树的梨花都似乎开得更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