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作文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旧作文网 > 穿成开国皇帝的病弱幼子 > 第82章 种下三件事

第82章 种下三件事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他语气平静地问:“你说赚不了钱,不划算。那百姓盐从哪来?”

那官吏张了张口,半晌没回。

旭昉道:“盐不是用来赚钱的,是给人吃的。封井之后,官盐买不起,私盐又不许碰,叫百姓怎么办?就不用了?”

他说得不重,却句句在理,随即他缓缓起身,望着那口井道。

“封井之说,未必尽然。”他语气温和却带判断,“水脉或未断绝,多半是井下淤堵、盐脉未尽,可派人清理井底淤堵、重修井架,再设灶炉熬盐。若用陶罐细煮,把杂质滤去,出的盐更干净细白。虽出得不多,但只要盐干净够吃,也算补上一点缺口。”

那官吏仍有些迟疑:“可这法子慢、费事,又出得少……”

旭昉转头看他,语气平静:“一口井出得不多,你们就说不值。可你们想过没有,官盐贵得他们不敢买,私盐又不许碰,他们到底该从哪儿吃盐去?”

旭昉没再多说,只道:“这事记下。回去派人查井,修灶试熬。先试一口,若真能成,再慢慢推。其年年禁私盐禁不住,不如官里自己开明路。灶房由官设,熬盐列入账册,只供本坊,不入私市。既能平价稳需,也能堵私盐之源。哪怕这一口井只能养一坊人,也比让他们四处乱找强。”

冠玉即刻记下,众人再行一路,至一处村田,只见牛犁缓行,泥土翻得不深,草根仍留地表。旭昉驻足细看,那犁竟是整块木胎,犁尖钝平,连铁皮都未包上,地翻一行便要人持锄补刨。稍远处,一农妇正将脱落的犁梁重新系回木架,神情满是无奈。

旭昉缓缓蹲下,看了眼那犁下浅浅犁痕,望向一旁已锈的铲头与歪把锄头,心中一动,低声道:“冠玉,这里也记着。村中农具多为木制,不包铁锋,翻土深度不足,草根未断,雨后必易返青。”

他话音稍顿,视线掠过远处山脚一片坡田,继续道:“此地多为丘陵旱地,若仍用这等浅犁,每年要重耕三遍才能压得住草,一来耽误农时,二来耗牛力耗人力,收成自然不济。”

冠玉问:“王爷是要修铁犁?”

旭昉摇头:“光有铁犁也不够。这地不平,常规直梁式犁用不得久,要因地改式——可试设‘旋犁’样式,加宽犁翼,让翻土深、断根齐,还能省力。坡地耕作,还得削缓陡坡、修平田埂,让水能留下不乱冲,再用轻些的短耙顺着地势整土,这样土不冲走、水能渗进去,庄稼才能长得稳。”

他说到这儿,眸中已有一分思绪成形:“回去后,可先调十套小型改良式铁犁,再派工匠进村设点,教人换犁、调整牛的拉犁方法、再辅以修整田地间高低不平处为能存水的小田块,田翻得深,草压得住,再教人轮种翻茬,三年内,这片地收成便能看见起色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落回那农妇忙碌的背影,语声极轻:“种田这事,终究是人和地争。咱得先让他们有得争、有力争。”

旭昉抬眼望向村舍远处,神色和缓而坚定,语声缓而有力:

“民间安稳,户籍方稳。先记下这几件:坡地引泉试点、盐井修复精盐推广、农具改良,逐项安排下去,逐步而行,不求急功,务必稳妥。”

冠玉郑重应下:“属下明白。”

子渝轻笑:“王爷一步步来,倒像真是种田来了。”

旭昉淡笑着回望一眼田间,语声温和如旧:“种田的确如此,初时缓慢,待日后收获,便觉满目可期。”

冠玉接道:“政似农耕,稳步缓行,方能长久。”

旭昉微微颔首,不再多言,只缓步于田垄之间,目光沉静从容,神色间透着自就藩后难得的轻松。

晨光初透,风吹草动,这一路实地察访下来,倒比案前空谈更让人心安,也更让随行之人觉出几分实实在在的希望来。

当他踏踏实实站在田野上,也更加笃定。

兵权谋势虽能震慑一时,却比不上这一垄垄扎实种下的希望来得真切。

远处山色明朗,旭昉心中清朗,目光柔和而坚定地落在眼前的坡田之上。

纵然缓慢些,又何妨?

踏踏实实一步步做下去,便总会迎来他所期望的,属于这片土地真正的丰收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