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轮商议,姜家决定让姜可跟着姜长富去县里。当然,姜可严重怀疑家里是为了节约1文钱。要不是上次自己的表现尚可,帮着推销了家里的蔬菜,这桩事怕是轮不到自己。
姜可本来以为大丫会不高兴,大丫却没有难过,反而说,她来负责打猪草。
初四那天,月光的余晖让村子里有了一点光亮,但整个姜家依旧漆黑一片。姜可估摸着时间起了床。她仿佛长了眼睛一般,漆黑的环境不影响她穿衣服,叠被褥、打开房门。
整理好,姜可就去灶头间洗脸,用柳枝做的简易牙刷清洁牙齿,最后往背篓里装东西。
院子里,姜二叔正在把蔬菜瓜果依次装进背篓里,这次送往郑家的蔬菜品种多了好些,连地里的小葱蒜苗都有。
“精心挑选”的母鸡昨晚就被装进鸡笼里,此刻正趴着不动,现在还没到它“起床”的时间。这个便携式鸡笼是姜可“设计”,姜长顺“落实”,笼子设有一个把手,最底层镂空,垫了稻草和猪草。
姜二叔背着一个大背篓,左手提着鸡笼,一切准备就绪。
姜可的背篓里要轻很多,最上面放的是十颗鸡蛋,底下则是各类野菜,来自于堂姐的山上收获。因为这些野菜,赵春花对着大丫夸了又夸,批评姜可每次上山除了打猪草,其他什么都不会弄,没眼力见的。
赵春花全然不考虑姜可比堂姐小了好几岁,对此,姜可只能当做耳旁风。
姜二叔和姜可看到城门的时候,已经稀稀拉拉排了好些人。古往今来都是如此,离中心越近才更容易挣钱,也更安全。姜可他们出发得再早,却比不上县城附近村子的农户们。
城门准时开启,交了钱进城后,两人直接背着东西等在郑秀才家的后门。
许嬷嬷检查得很认真,她把所有蔬菜拿出来看了看,而后满意地点了点头。姜可耐心地等着,看到她点头才算松了一口气。
这些卖相好吃起来有“本味”的蔬菜,并不是真的是赵春花求神拜佛得来的,主要归功于姜可的虚拟背包。
洒水壶的水每天都会刷新一次,当天用完的话,要等到第二天才会满壶。而这水有奇效,堪称“神水”。
姜家的菜种是经过“神水改良”的,姜可往菜地里撒了稀释过几十倍的神水,那一年姜家菜地里各类蔬菜瓜果都很茁壮,在整个村子里都出名了。到了第二年,撒下的菜种,长出来依旧很好。
当时姜可很是吃惊,这算是种子的基因稳定了下来,她成功改良了种子。蓝星科学家们经过几次杂交改良做无数试验才会成功。而她只是浇了一次水,就得到了改良种子,这真的科学吗?
郑家的小仆把笼子里的母鸡抓了出来,拎着母鸡的两只翅膀举起来给许嬷嬷看。母鸡很有精神,扑打着翅膀,差点让它逃脱。
“嬷嬷,我阿奶特意让我们挑了最会下蛋的母鸡,说这鸡吃了补身体。您看看,是不是特别好。”姜可说。
“是还不错。行了,这是菜钱和母鸡的价格,说了不会让你们吃亏,下次再有好的,要来问问。”许嬷嬷把银钱交给姜长富,有些着急地离开。她已经初步拟好了菜单,要给夫人汇报下。
姜可忙跨前一步,着急地说,“嬷嬷,如果老爷太太还想吃我们的菜,我们可以随时送过来。”
“哦?你们那个村子不是很远吗,半个月才能来县里一趟。”许嬷嬷停下了脚步,回头看她。
“是很远,而且我家田里活多,我二叔是家里的壮劳力,田里的农活离不开他。但我脚程快,嘿嘿,我现在大了,每天都可以来送。”姜可说。
许嬷嬷上下打量了下姜可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这个年纪是可以出来干活了。小孩这么机灵而且有眼力见,她倒是真的挺喜欢的。
“你每次带不了多少东西吧。”许嬷嬷摇了摇头,有些可惜。姜长富的背篓是姜可的背篓3倍大。
姜可转了转眼珠子,立即说,“嬷嬷,那需不需要鸡蛋呢?我隔几天就可以送过来。您急着要我家菜的话,我能传话回去,第二天保证稳稳当当地送到这里。”
靠着她的巧舌如簧,姜可得以每隔5天就往郑家送一次鸡蛋,姜长富初一十五送一次菜。如果郑家有请客摆酒,只要许嬷嬷告诉姜可,姜长富隔天就会送过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