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春泉与弟弟苏春茂一起去陵水县打短工,整日割稻打稻,干的是重体力活,还需从天不亮就干到天彻底黑下来,因此工钱给的不少,十日就可挣三两银子。
赚的这些钱,给爹娘、丈人丈母各买双鞋,给夫郎、妻子买身衣裳,给孩子买两个小物件,逗逗趣儿,再给弟弟春声买本薄页儿的书,就花得差不多了。
春泉春茂两兄弟也不心疼,这些花钱的事项可是出去打短工之前就想好了,也可以说就是专程为它们去的。
秋收是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,尤其是那些红薯种得多的人家。
霜降前后的这些时日,就得将地里的红薯藤割了,将一蔸蔸的红薯挖出来。不然大霜降下来,翠绿的红薯藤就被打坏了,牛羊牲畜过冬就没有口粮了。
陵水县水田多,庄户人家爱种稻子,稻田里还养鱼,称作是稻花鱼。
冯阳县旱地多,庄户人家爱种红薯,也爱吃红薯,光是这种口粮就研究出了不下百种的吃法,常被外县人称作是红薯县。
春泉丈人家在六眼村,有八亩的红薯地,种有三个品种的红薯。春茂丈人家在十二弯村,有十亩地红薯地,种有四个品种的红薯。
二者相加,刚好和苏家的红薯地不相上下。
收红薯比收稻谷容易些,通常不用请帮工,一家人齐上阵就给它干了。
上至八十岁的老母,下至三岁的小儿,去地里薅薅红薯藤,用根棍棍儿翘翘红薯,都是干得了的。
春泉夫郎吴阿旭、春茂媳妇儿许玉燕,都是在公婆家先干完,然后再赶着牛车回各自的娘家,帮着家里人做。
他们娘家男丁多,干这些活不算太吃力,有他们没他们影响不大,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回娘家探望探望,在父母跟前尽尽孝。
今儿是都忙完,赶到一块儿去了。
苏春泉去六眼村的丈人家接夫郎吴阿旭与儿子苏立阳,顺道把买给丈人丈母的东西送去。
苏春茂去十二弯村的丈人家接妻子许玉燕与小哥儿苏立源,也是同丈人丈母问候过,吃顿饭,再把买来的东西给他们后再返回的。
两人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路口分别,但十二弯村更远,按理说,应该是苏春泉一家先到村口才对,没想到半路两家人就遇上了。
苏春茂说:“立源急着见哥哥呢,说有十天没见了,想得慌,一路上都在催我。我被牛车颠得屁股都痛了,能不快吗?”
两个堂兄弟同年同月同日生,今年都是四岁,你说巧不巧?立阳早上出生,立源晚一些,拖到了傍晚才从娘的肚子里钻出来,因此得叫立阳一声哥哥。
这两兄弟自小都是一起玩的,同笑同闹,感情能不好吗?
原本这两辆牛车分别拉着人拉着货,遇上以后,人都坐去了前头那辆,好好地说说话、叙叙旧。货呢,就全搬上后头,中间用一条缰绳拉着,只需赶前面那辆牛车,后面那头牛就会自动地跟着走了。
苏春泉、苏春茂分坐在牛车两端,手里都拿着赶牛车的细竹鞭,边赶牛车边闲聊起来。
吴阿旭、许玉燕坐在后面的车棚里,也是说说笑笑,攒了十天的话,恨不得这时候都说了。
两个四岁的小娃玩着两个爹分别给他们买点小物件,是一样的,买前就商量好了,得买一样,这样他们才能聊到、玩到一起去。
这是两个记玩不记吃的孩子,买点木制、竹制的小玩意儿给他们,能在牛车里玩一下午,不会吵着要吃的,嚷着肚子饿,这点倒省心。
春泉与春茂赶一阵儿的牛车,回头望一眼,身后的蒲草团上,两个小人儿并排坐着,脚挨着脚,玩着买给他们的巴掌大的小木鸢。
“哥哥,你那个飞得要高一点!”
“立源,你这个也飞得很高!”
两个孩子用手做线,送木鸢飞上天,瞧着童趣和睦极了。
任谁看了都要说一句:感情真好!
说起兄弟间的感情,春泉、春茂兄弟俩感触也很深。
他们兄弟三人也是从小一起玩闹一起长大的。两个哥哥小时候调皮,喜欢逃学去家后头的青泉山上找吃的,素的不要,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半大小子要野味,可只种过地,没学过怎么猎野禽,去山里回回都落空。
有一回弟弟春声让他们也带着他进山,说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怎么弄陷阱怎么猎野物的方法,他会。
用春声的方法一试,果真猎到了一只长尾野鸡。
这么多年过去,野鸡的滋味早就记不得了,能记住的就是三双手,各自占据土坑的一侧,卖力地向下挖着。挖出颗石子当宝,挖出根朽木也当宝。
春声是最小的弟弟,还是个哥儿,却是识字最快,主意最多的。大哥二哥因着调皮和逃学要被爹娘揍,他总出来袒护他们。
两个哥哥在外打短工也念着待在家中的弟弟,分别用这几日打短工的钱,给弟弟买了件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