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府试结束
第三场考试很快便到来了,也是这次府试的最后一场考试,考试的内容是写一篇策论。
这也是这次府试的核心,考生名次高低,大部分是靠这边策论文,分数占比极高。
关书达大人根据西北实际的情况,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出对策。
这次他出的题目主要是和治水有关,因为燕地很缺水。
关书达大人希望找到一个人才能解决燕地水源的问题,使得燕地的农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,能养活更多的百姓。
祖洪才看到题目后一愣,脑子里立马便想到了前世里面一个西北地区治水的法子——就是修建坎儿井。
西北地区因为天气特别干旱,所以储存水不易,河流若都是明渠曲的话,河床里的水不一会儿就会被太阳晒了,河床变得干涸起来,老百姓想用水的时候很难用得上。
但若是将河流修成暗渠,再隔一段地方修建一个竖井,唤做“坎儿井”的话,就可以方便百姓取水,同时使得水分没有那么快被蒸发。
修建的方法大致是:根据当地地势修建暗渠,每隔二三十米就修一个竖井将暗渠连起来。
这样的话,人们可以从竖井下到暗渠里面进行清理淤泥的工作。
有雨水的话,就会通过竖井汇聚到地下暗渠之中,让水分不会被很快蒸发掉,得以保水。
同时通过设计,使得暗渠的水可以流到明渠之中,再修建蓄水池,方便百姓调节用水。
祖洪才记得前世里燕王定了天下之后广罗人才,有个官员便到西北修了坎儿井,造福一方。
不仅使得当地干旱的土地变成了良田,贫瘠的地区变成了鱼米之乡,大大造福了百姓。
因为这件事做得很好,得到了当时的皇帝现在的燕王的嘉奖,在官员邸报上详细的出过一期相关的介绍。
祖洪才当时在一个小县里做官,看到这篇邸报以后大受启发,也带领当地百姓在本县挖了一些坎儿井。
他算是既知道理论依据,又有过实践经验,此番若是把坎儿井写上去,肯定还是能写得清楚的。
只是祖洪才有些犹豫——自己这么写是不是抢了之后那个人的功劳呢?
犹记得这位大人姓林,当时在西北做了一个很大的官,是巡抚还是布政史他有些记不清了。
还记得后来这位林大人高升回京城了,但是后来好像出了点儿什么事,没有官至一品宰相,否则他肯定能记得住这位大人的名字。
祖洪才也有一个担心,就是在府试策论时候,如果自己稳扎稳打写一些比较中规中矩的文章,中举的可能性会高一些。
但是策论是很重要的科目,如果是策论不出彩,仅仅是中规中矩的话,名次不会很高。
自己这份坎儿井的策论,若是写出去,就会走两个极端。
一个极端是被关书达大人非常欣赏,引为知己,给他一个非常靠前的名次,说不定就是前十名,此番中举也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而且名次不会太差。
还有一个极端就是被关书达大人极为厌恶,觉得他“嘴上没毛,办事不牢”,异想天开的写些东西在策论上,根本实现不了。
毕竟坎儿井这个东西,之前并没有人见过,也没有人实践过,完全是一个新东西,就是不知道关书达大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?
祖洪才认真的想了想之后,决定还是要借治水这个策论题目,把如何挖坎儿井保水这件事情写上去。
关书达大人有可能不欣赏,但他只要是欣赏,自己这篇策论必定能上达天听,向燕王汇报。
燕王若是喜欢这个计划,说不得就能提早很多年在燕地开挖坎儿井,让燕地早早成为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,屯下更多的米粮。
这样的话,等到日后战火将起,北地也就更有实力。
若是燕王能尽快赢得这场战争,使得战事不要这么焦灼,说不定还能多救几个老百姓的性命。
至于另外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出现的话,那也没关系。
反正自己现在才十五岁,年纪很幼小,考不上也是正常的事,再等三年以后再次来参加府试也未尝不可。
而且祖洪才还有那么一丝侥幸心理:一般情况下,每个县的案首是不会在府试中落榜的。
大不了就是自己的策论被评为一塌糊涂,但是考官关书达大人看着自己这个考生年龄只有十五岁,那也算了,高抬贵手还是给自己一个合格。
然后让自己抓着府试的尾巴过了这次考试,当上举人,那就更好了。
想到这里,祖洪才便充满了干劲。
搏一搏的效果应该会很好,若是博得成功,那自己的前途不可限量,老百姓也能得到实际的好处。
若是博失败了,也能有一个“案首”保底,自己还有可能会在此次府试中举。
亦或者便是不中举也没关系,反正自己今年才十五岁,考不上举人也是正常的。
于是祖洪才便挥笔泼墨,开始写与坎儿井有关的治水策论。
张逸晨拿到这个策论之后,简直是急得抓耳挠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