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像这种藏在深山的道观寺庙,京城外确实不少,有接受香火的,也有避世而居的,我们未必每家都知道,何况范围这么大,想找到不容易。”林如清看着地图,沉吟道。
“所以我找人打听了,他们一家往年踏春或清明祭祖,总爱去哪里?”林若溪笑笑,在几个城门处打叉,“郭家在西城,所以他们出城从不走东边和北边这几个城门。”
“五里村和岐阳村都在西城郊外,他的日常活动,很少涉及南城门,那么他认识和了解到的,一定是西城门以外的地界。”
林若溪又画了一个圈,“他离开得匆忙,又是年前最冷的时候,为了不让妻子儿女受苦生病,必然带着他们暂居熟悉的地方,等物资全部准备好,送上山,才会带着他们躲进去。而在这期间,要过一个年节,住在客栈不合适,太显眼了。”
这里又不是后世,年节流行旅游,只要有条件,春节一定待在家里,何况他身边还跟着年幼的儿女。
“所以他一定会在小镇赁一间屋子,借口定居常住,如此度过年节才不会显得突兀。在万象县,青口镇,沫阳镇问一问,有谁租过房子就知道了,最后根据这条线索,找出附近的道观庙宇。这一点,找山下村民打听打听,他们即便没去过,肯定也知道在哪儿。”
再是深山,也要和人交际,比如互换物资啥的,不可能真的藏着。
林如清冲着她竖起大拇指,“那姐姐这便派人去找吧。”
找郭桐需要时间,更快传来消息的,是那两个工部官员。
他们一个叫张学怀,一个叫胡明浩,都是员外郎,此次贡院修缮,本应该工部侍郎钱锟负责,但在年前,他被派去视察皇陵修建情况。
当年皇帝在位二十多年,是在大乾朝风雨飘摇之际夺得帝位,登基之初,天灾不断,之后又面临灭国之战,整个朝廷全力为应对外地做准备,好不容易保下国祚,休养生息几年,总算缓了一口气。
此时皇帝已年仅四十,自古皇帝寿命就不长,超过四十岁的占不到一半,虽然依旧龙精虎猛,却也开始为后事考虑。
帝陵该修建起来了!
可是却被朝臣阻拦,理由也很正当,当年夺嫡之势惨烈,皇子们争相出事,先帝深受打击,重病去的,因为时间匆忙,帝陵都没完全修好。
还剩下一些工程没有完工,看着就是不完整的,难道要先帝寄居在烂尾房吗?
这是大不孝!
大乾以孝治天下,要是传出皇帝不为先帝修建帝陵,倒先忙自己的,肯定口诛笔伐。
不得已,皇帝只能拨款,先完成先帝帝陵。
又过去了几年,先帝陵总算修建完毕,封土仪式完成,总算顾得上当今陛下了。
从选址到开挖,至今过去了七年,还只有个地基,以及地下宫殿一层。
这远远不够,皇帝很着急,但朝廷每年拨款修建帝陵是有额度的,除非皇帝从私库出,否则再着急也只能让工匠慢慢修。
当今还算英明,知道修建帝陵费钱费工费人力,要求从简,就别像他父皇那样,搞得盛大又奢华,耗费巨资。
但毕竟是帝王陵寝,还是盛世帝王,更干出一番伟业。
不管怎么说,于乱世中力挽狂澜,保住大乾江山,更是把王朝从风衣飘雨中推向如今的盛世,不过短短二十年,就彻底稳固江山,并让百姓安居乐业。
这样的功绩,不值得称颂吗?
这样的帝王,不够格拥有高大上的陵寝吗?
就连把大乾搞得一团糟的先帝,都有那般奢华的帝陵,当今陛下的陵寝,至少也得够得上盛世帝王的牌面!
可这修建陵寝的国库拨款额度,是他自己定的!
没错,就是当今陛下自己定的,当时王朝刚刚缓过来,就有大臣上书,要求大修先帝陵寝,皇帝满心的不乐意,又无法拒绝,便拿朝廷大事说道,国库不丰,实在拿不出来,每年只能出十万两银子。
十万两多吗?
相比先帝时期,每年至少拨款七十万两,只为了修陵寝,那真是毛毛雨了。
可当时确实困难啊,十万已经很多了,能办不少事,即便有些官员心存不满,也不能说什么,毕竟还是当下朝廷大事更要紧。
先帝的陵寝已经拖了这么久,那再拖一拖也没关系。
等到朝廷彻底缓过来,走上正规,税收也越来越多,又有大臣提出增加修建陵寝的费用。
皇帝还是不乐意,不为别的,他与先帝关系不好,不舍得在陵寝上花那么多钱,于是下令规定了每年修建陵寝的额度。
当时皇帝是趁心了,可也坑了自己,现在想改都不行。
还是那句话,以孝治天下,你不舍得花钱给父皇修,那你自己也不能超过那个额度。
当时踌躇满志,意气风发的皇帝不觉得有什么,更是熟读帝王本纪,佩服那些节俭的皇帝,认为自己未来也会成为这样的明君。
但人是会变的,尤其王朝越来越好,国库越来越丰厚,最多的时候达到两千多万两。
这么多钱,花在修建陵寝上,每年还只有十万两,简直九牛一毛。
再加上皇帝年岁越来越大,似乎离死亡越来越近,而陵寝才刚开了头,还不知道修到何年马月,难道要等到他死后很久才修好吗,像他父皇一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