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从两排门头房中间升起,她眯起眼,看见前方一个熟悉的人影。
“匡妇!”
“你这么早。”
“你不也是。”
明几步赶上,匡妇带的东西就多了,推的木车上是藤筐、一篮子鸡蛋、芦苇席、板凳、麻布,还有一些竹子劈的细棍。
看门的男人四十岁往上,往常因为体力下降,交税都困难,现在干这个活倒正好,商肯定给他发食物,虽然不多,但稳定又安全。
进了门就是两人的地方,各自摆好东西坐下,整整二十间房子没有别人,过道上也一个人看不见。
一阵风吹过,卷起些许沙尘。
“没人,咱们也别闲着。”明一边说一边把兽皮摊开放在木板上,开始缝制一双冬天用的厚皮毛手套。这种手套穿上只能简单抓握,没法干活,但抗冻。这也是她最新想出来的发明,她觉得肯定有人需要。
匡妇也套上腰机,织起了麻布。
两人干活,嘴上也不闲着,聊了半天八卦,明站起来活动身体,瞥了一眼匡妇,一看就移不开眼:“你编的什么?”
“竹席。”
“竹席?”
“对,”匡妇摊开编了一小半的竹席,“你摸摸,扁的,不硌人,凉快。”
明试了试,现在的天气很热,但放在竹席上的皮肤很快感受到了凉意,就算热了挪开,过一会儿再放上去又变凉了。
“比芦苇席好。”
“编的也快,就是竹子贵,我让东边那些人给我带点种子来,我要种竹子。”
明发现自己错,匡妇并不笨,相反她很聪明。说白了,要是没得到好处,她才不会那么相信商。
太阳快到头顶的时候商才过来,她在她们对面的门头,一样样从背来的筐里往木板上摆放东西。两人顿时都没了做活的心思,凑过去围观。
一块四四方方,有点像护手膏的固体;几个三角形的木头,头上还带着弯;一长条木头上带着几个青铜钩子;一个塞着木塞子的竹筒,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;一个形状奇怪的巴掌大兽皮小包……
全都是她们没见过的新东西!
白浪费一天的担忧不翼而飞,明挨个询问它们的用途,得到了如下回答:“这是肥皂,和护手膏一样,草木灰和动物脂肪做的,我加了皂角,洗手洗脸很干净的。这个是衣架,挂衣服,从领口套进去就行。挂着衣服不容易皱,还省地方。挂钩板钉在墙上,也是挂衣服的,没衣柜的家庭买一个不错,便宜。”
“还有这个,里面是润唇膏,壮掏了几个蜂巢,我用蜂蜡混合油脂熬的,涂在嘴上,防干裂。至于这个嘛……”商故意把兽皮小包拿到她面前,左右手各拽半边,上下一分,露出里面几根针,还有一个外面许多小坑的青铜圆环,“是针线包啦。”
明移不开眼睛,看见衣架她就已经很心动了,针线包出现的这一刻,她再也无法忍耐住购买的冲动。
“怎么交换?”
抱着三根衣架和针线包坐回板凳上,明突然一阵后悔,一斤粮食没换到,自己先给出去好多。
不过……顶针真好用,再也不怕做厚衣服缝得指头疼了。还有衣架,对了,衣架可以把衣服挂起来。
从门口看见有零散的族人在往这边走,明当机立断找匡妇换了一根绳子,用借来的工具敲敲打打,在木板上方牵起一根晾衣绳,把做好的衣服挂了上去。
对面的岑商一看,乐了,这不就和现代巷子里的门头房一模一样吗?主打一个简洁、直观,第一眼就能吸引目标客户。
“牛!”她朝明竖了个大拇指。
来的族人有男有女,进来果然先围去明的摊子前。夏天卖冬装是困难,不过布还无法完全取代兽皮,明卖出去了一小张牛皮。她引以为傲的新发明——兽皮手套,问的人多,却没人买。
除了中午这一小波客人,再就是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,族人打猎采集归来,这会儿人最多,不过大部分是在看热闹。
反而是匡妇,她也不多说话,就把东西摆在那里,结果一天下来,鸡蛋卖了一多半,芦苇席卖出去一张,竹席更是卖了三张。
不过她们两个人加起来都没有商卖的多,她带来的东西几乎都卖空了,还有族人没买到,提前预定明天的货。
太阳下山,出摊结束,三人收拾好东西,结伴往回走。
木门关上,守门的人换了,是另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族人。
岑商主动挑起话题:“怎么样,第一天摆摊有什么体会吗?”
匡妇感觉不错:“好,卖得比以前多。为什么?”奇怪的是明明聚落人数没变。
岑商暂时没回答,问另一个人:“明呢?”
“很难受。”
“怎么难受?”
“每天都有租金,不如你们卖得多,我就很着急。”
“别急,等天凉了绝对不一样。我再教你一招,在不好卖的时候,可以用一些手段来刺激消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