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翟老太师啊。
他即使被王上赶走了,这朝堂也不得安分,总要闹出些事来。
只是一向沉着的二公子,这次怎么也跟着……
不过二公子是因为谁而出的都城,似乎都不是重点。
厅内人声一片嘈杂。
“偷偷出都也就罢了,为何还要搞个这么大动静?”
“窑城是出什么大事了吗?”
他们纷纷猜测起来。
不然二公子何必冒着这么大风险,也要出面封城?
自从二公子冠礼之后搬进先太子东宫,就开始惹王上不快了,这次是要闹翻天吗?
……等王上再接到这军报,明日上朝不知得发生何种场面。
宴席中途被这段插曲搅乱,官员们心中担忧着明日风雨欲来的朝会,都无心再饮。
气氛凝结不久,定远公便做主散了场。
油胖官员挺着吃得饱满的大肚子晃晃悠悠的出来,与同僚告别之后被下人搀扶着上了马车。
他似乎很是疲惫,车帘还未落下就倒头在软铺上,闭目就睡,那满脸的肥肉还在马车的晃动中颤悠不停。
车行了一会,他又半睁开双眼,轻声吩咐车外下人。
“你待会去问下太史将军是否在府中。”
……
但二公子近来出门,必然是带着太史青的。
他想到突然顿言,又改口道:“不必去府上了,先去探探玄羽营那边带了多少人出去。”
“诺。”车外的人轻声应答。而车内人闭上双眼,又睡了过去。
一片乌云悄然飘来,遮盖住了天空,空气中闷热起来,乌云层越卷越厚,眼见一场暴雨将至。
“似乎要变天了。”路上行人说着,匆匆跑远。
**
朗朗晴空,白日高悬,是与都王城那头截然不同的天气。
清姑娘的竹屋内仍有袭袭凉意。屋门大开着,从里飘然而出一缕药香,伴随着婆娘们的闲聊碎语声。
这是刘婆婆拉着隔壁村的李氏婶子与清姑娘唠嗑来了。
清姑娘依旧穿着一身淡色的棉麻束胸襦裙,如每个午后一样安静坐在药炉前,捣着粗瓷碗里的软粘物。
“清大夫越发长的阔气了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那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咧。”李氏婶子每次来都要好声夸清姑娘一番。
她最大的优点之一是脸皮厚,别人夸自己从不推脱,开心接受便是。
清姑娘友好地朝她笑了笑,然后继续低头捣弄着碗里的墨绿药膏。
她制的软膏往往需要耐心研磨,才能捯饬出最精华的部分。
李氏婶子最喜欢看漂亮姑娘坐在那娴静的模样,赏心悦目的。她满意地欣赏了一会移开了眼,还没忘自己是过来讲重要事情的。
自家那口子昨儿去城里采买些棉布,说回来给家里人裁些被子,结果到了之后城门紧闭,那守卫就在城楼顶上站着催他走。
“听说这城门三天前就关了,至今不曾开过。看来窑城真是被封了。”
“封了?”
刘婆婆嘴巴惊讶地一时没闭上。她长这么大年纪,就没见过窑城封城。
这可真是个大消息咧!
李氏婶子神秘兮兮地说着:“听说是要抓一窝从王宫里逃出来的刺客,每个屋子都被搜了个底朝天。官府下了通告,让人们非必要情况不得外出,更不要与外乡人接触。”
“以免那些刺客不在窑城,又在这荒郊逃窜,误伤了平民百姓。”
刘婆婆又缓缓张大嘴巴。
窑城进刺客了!?
什么刺客,伤着贵人了吗竟这样大动干戈?
刘婆婆摸了摸嘴唇,“我们这荒郊破地的,倒也没见有什么动作呀。”
“估计刺客没逃出来吧,官府的人都忙着在城内搜寻呢!哎呦,也不知道有多少,怪叫人担心的,这种刺客都是刀不长眼的,要是误伤了平民百姓怎么办。”李氏婶子十分担忧。
清姑娘在一旁默默捣药。
距离那束公子离开已过了三日,原来那日未到晚间他就开始动作了。
她寻思着这人手脚倒是快。
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,竟还让官府杜撰了个刺客的名头。不过这三日风平浪静,现在外边才听到消息,看来城内的进展还挺顺利……
说着说着,屋外传来了马蹄声。
有两人似乎是看见这边大门开着有人语声,才策马行近竹屋。
一位是身着官服的小吏,还有一位冷面硬朗的灰衣人。圆脸小吏笑眯眯的样子,看着脾气还不错。
“这是最后一乡里,这段路沿着走完,太史大人也可歇歇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