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S的战队训练基地在市郊的一个创业园区里面,窗外总是阳光晃眼。落地窗外泛白的光线照进来,把战队logo映在地板上。
一开始没人说话。
复赛阶段第一天,热身训练刚结束,钟可彬照例坐在中间的白板前开始调战术,嗓音不急不缓,韩语口音让他讲“路线”时总带点柔糯的尾音。
“zip,前几天你不动是怕节奏炸了,现在太主动又容易孤立。”
游焕手指在桌面上轻敲,没吭声。赵天泊坐他左边,低头喝水,耳朵却一直动着。他们之间的气氛安静,但不再紧绷。
陈思源插嘴:“哥我觉得这节奏还行,焕哥打得凶,咱们就要敢打敢跟。”
费弧皱着眉说:“敢跟也得看视野和时间点。”
钟可彬挥挥手:“好了好了,咱又不是读秒机。”
众人笑出声,气氛松了一些。
这次不同于春季赛时的低谷——那时他们像是五条轨道上的车,各自跑得快也撞得凶。现在虽不是最默契的时候,但总归朝一个方向在努力。
赵天泊的转变是关键。
他不再针锋相对,反而是每天第一个坐进训练室,自己复盘一遍再等队友来。游焕知道,这人不是想变温柔,只是他真想赢了。
他们对线结束后回城的一波操作改得更清晰。赵天泊会先口头说:“准备抓下,zip你能配吗?”
游焕点头,话少了,回应更快。他心底的“我必须出彩”变成了“我们必须打赢”。
某天晚上训练结束,游焕坐在椅子上喝水,赵天泊走过来,碰了一下他肩膀。
“zip,你那波辛德拉闪现接E挺帅的。”
“是吧。”游焕歪头,笑了笑,“不过不是你先把节奏转开的,我也没机会。”
赵天泊撇嘴:“就夸一句,你至于。”
就这样,两人开始了属于职业选手之间的那种默契——不是热络,不是兄弟情,而是你知道他能顶,我知道你会跟。
阮见木在解说席上看着FIS比赛时,也能感觉到这点变化。
他没有像某些解说那样在选手交手时煽情夸张,而是挑准了那一波关键团战,说了句:
“FIS最近的调整方向很明确了——中野联动打穿上半区,节奏不一定快,但控制力更强。”
后台,游焕拿着教练发的总结稿皱眉:“这韩式中文写的太拧了。”
赵天泊在一旁说:“我帮你翻译成东北话?”
“你闭嘴。”
他们赢了一场又一场,不是那种一波打穿的碾压,而是耐着性子慢慢打,站位、决策、反应,节奏越来越稳。
外界的声音逐渐转好。弹幕也从“zip又想C又想送”变成了“最怕哥终于找回了感觉”。
而在这整个过程中,阮见木始终没有插手太多。他坐在舞台一角,看着那些日渐稳定的操作、整齐的撤退语音、和比赛结束后那句“好样的,兄弟们。”
他知道——他们正在变强,而且,是一起变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