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在体质自述页面增加“体质对话框”,用户不仅可以描述身体感受,还可以留言对体质的个人理解,甚至是自己的身体故事。
“我们不只是记录身体,更是帮助每个人和自己的身体对话。”顾然总结。
系统升级上线后,后台涌入了大量真实的身体故事,这些故事比数据更有温度,也比数据更复杂。
一位年轻妈妈记录:“生完孩子以后,总觉得身体是别人的,直到开始记录体质,才慢慢觉得身体回来了。”
一位40多岁的企业高管留言:“一直以为自己是身体很好的人,记录了半年,才发现身体已经亮了那么多红灯。”
一位退休教师写道:“年轻时觉得中医是迷信,现在老了,才知道身体比理论诚实。”
苏静看着这些留言,眼眶微微泛红。
“其实我们做的,不是教他们认识体质,”苏静轻声道,“是帮他们找回对身体的信任感。”
顾然看着屏幕,忽然说:“这才是医学和文化真正的连接点。”
深夜,顾然打开自己的体质档案,认真补充了一条自述:
“最近睡眠质量略有下降,情绪波动不大,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,开始有了一种新的责任感。身体偶感疲劳,但整体状态平稳。”
苏静看到这条更新,笑着回了一条信息:
“你还欠我一份体质调理方案。”
顾然回:“你已经是我的体质调理方案了。”
苏静盯着手机屏幕,耳根微红,却没有再回。
窗外夜色渐深,HIT-D系统的屏幕上,无数身体故事与体质曲线交错而过,它们汇聚成一条看不见的河流,流向未来。
而顾然和苏静,站在这条河流的源头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医学与人生篇章。